当前的位置:首页 >  育儿 >  幼儿英语 >  详情

关于培养孩子好奇心,科幻作家、油画家、教育家怎么说?| 2019 科技...|油画家

发布时间:2019-07-19 03:06:48  点击: 手机站

原标题:关于培养孩子好奇心,科幻作家、油画家、教育家怎么说?| 2019 科技生活 来源:赵虹宇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就具备的品质。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被扼杀,所剩无几。

作为家长,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量去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7月 14日, 2019钛媒体T-EDGE科技生活节【T-EDGE家长会】圆桌论坛上,钛媒体评论部副主编张远与四位少儿科普、教育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一起,就“如何让孩子充满好奇心”主题展开了讨论。

睿艺学院院长,寸草丹心家庭教育特约高级顾问李蕊告诉我们,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3-6 岁是好奇心、想象力非常强的阶段。这个阶段家长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能让孩子的好奇心保留下来。当孩子对未知世界产生探索的时候,家长要想着如何去鼓励他。

比如美育方面,中国家长总是在乎孩子的画作“像不像”。我们家长在日常中,不要问孩子像不像,而是要认真听孩子解释,听他画作里的故事。

李蕊认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球场上的“教练”。教练首先要告诉孩子游戏规则,同时也要陪伴孩子训练,在孩子小的时候,有风险的时候要出来保护;但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孩子还是要自己踢球、自己成长。

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科幻评论家李兆欣指出一个现象:现在的成年人变得很难和小孩子对话了。由于技术的发展,小孩子很小就掌握了获取信息的途径,5-6 岁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这种情况下,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要做一个“守门人”的角色。

比如《三体》这本书,家长需要的就是决定孩子能不能读,什么时候能读。家长就来设定门槛就行,不需要跟着孩子做阅读理解,但做了决定后千万不要反悔,随意反悔对孩子的世界观是有伤害的。

科幻、科普作家吕默默,同时也是一位2岁男孩的爸爸,他用他的亲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分享道,自己小的时候的好奇心,来源于拆解和重新组装父亲带回来的玩具。他现在也是给孩子玩乐高,当发现孩子有好奇心的时候,就去配合他。他认为,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孩子的有责任的玩伴。在和孩子玩的时候可以开心玩,玩完了之后要思考,想想这样玩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艺术家 儿童美术教育者包旭则认为,在美育教育上,学前的孩子是不缺乏好奇心的。小学后,孩子依然会保持好奇心,但有的孩子更在乎(画作)像不像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钛媒体评论部副主编张远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接触各个领域的机会特别多,很容易好奇心泛滥。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让他在好奇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时候应该更发散,还是应该专注一些?

对于这个问题,吕默默认为:首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发散还是应该专注,这个分阶段。2-8 岁应该是发散的,这个时候要培养的就是一个思维;等年龄大了确定了方向,再支持也不迟。

他提出,当发现孩子对某个东西有兴趣时,家长首先要抛开大人的思维,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去理解孩子兴趣产生的点;然后去观察,看孩子是否对这个东西有持续的兴趣;最后,可以和孩子定君子协定,跟孩子说:我可以支持你做这个事情,但是你要给我提出一个项目,提出一个目标。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把好奇心和兴趣持续下去,最后可能转化成能力。

包旭则表示,为了支持孩子的好奇心进一步发展为一种能力,家长应该要陪伴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完成一个主题。他提出一个建议:可以一周提出一个问题;比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然后翻阅书籍查资料,周末可以开个小会,做个报告;家长应该经常进行这种主题性的交流,陪着孩子一起。(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赵虹宇)

以下为本次【T-EDGE】家长会论坛内容,略经钛媒体编辑:

张远:几位嘉宾从事的都是创意性工作,我相信你们小时候肯定也非常有好奇心。第一个问题就是想让你们回忆一下童年,你们的好奇心如何培养的?是家长培养的,还是自发形成的?

李兆欣: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刻意培养,那个时代没有特别好的条件。家长就是问说“你要想出去玩还是想看书”。后来稍微大一点,家里买一个电脑。我相信这一代人小时候的好奇心,主要来自于当时童年时候遇到什么东西,你会对什么东西产生好奇。

我那个时候看了很多小说,包括一些偏科普方向的。那时候你让一个中学生看一堆书,是看不懂的,但是会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书里说了很多日常见不到,但是似乎应该知道的东西。这其实非常重要,好奇心一定来自于你小的时候找不到答案的东西,如果你当时知道答案,就不会留下一个叫好奇心的东西。

张远:你的身份是科幻作家,小时候有没有一件事或点燃了你的好奇心。

李兆欣:很难说,那个时候基本上什么都吸收,有什么东西都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慢慢形成一个方向。大概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会觉得超越现实类、跟现实反差最大的东西最有意思,它和在学校,电视上、课本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小孩子天性,天然想要追求同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

李蕊:首先童年离我有点远,我是70后,我们那一代是好奇心被扼杀的年代,所有的东西有规则要循规蹈矩。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好的玩具,也没有电脑和科幻。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情我印象深刻,我的老家在东北,有一个平房有一个院子,一过年的时候我爸爸要杀鸡。他特别地厉害,直接把鸡的头剁掉,扔到院子里,那只鸡仍然在不停在飞。我现在也想不出来当时觉得恐怖还是好奇,但它在我的印象中非常深。不能说它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它可以飞起来?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家长鼓励你的好奇心,但可能是用更原始的方式发现世界。

吕默默:我小时候玩具比较少,但是我父亲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玩具,他有时候去外地出差带来一些东西,不管小汽车、小飞机到我手里三天之内全部拆散,里面小齿轮全部拿出来再做一遍,那时候我妈妈就很“佛系”,她说买都买了,你拆就拆了,我也不管了。

但是我爸爸那时候搞机械的,他会告诉我那个齿轮为什么连接那个传送带,当时对我的好奇心极大满足。我是80后,物资相对而言比较匮乏一些,这是我童年好奇心引发的点。再大一点,对于很多漫画书还有一些小说更感兴趣,我现在做科普和科幻,那个时候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包旭:我也是80后,那个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小人书,小人书没有颜色,更多是形和场景构图。那个时候的画非常写实,我们小时候看小人书,《西游记》画得非常好,给我灌输的概念非常真实,表情也画得很好。现在小孩好奇心特别多、特别发散,但那时候让我记住的是最简单的图像,没有那么多的颜色的东西,我现在能搞这个专业,就和有图像的书有关系。

张远:各位都是做儿童教育工作的,我想知道各位在自己工作当中,自己在日常教学当中是如何来去激发孩子们好奇心的?

李兆欣:不能说严格意义上直接做教育工作,我们更多做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会成为孩子阅读、体验、实际参与的媒介。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最重要首先让小孩子感受到一种日常感受不到愉快感、新奇感。

现在这一代,他们接触到的世界,他们在小时候世界观的建立,和我们那一代完全不一样。我们如果想给孩子提供一些信息和观念,最重要是载体要是有趣的,不光是简单有趣,更要不能替代,不只是说这个东西本身有多么好就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就是寓教于乐。

现在小孩子都爱看动画片、好莱坞科幻电影,为什么爱看?因为这个可以提供给他其他东西给不了的体验。我们也必须在这个方向上提供类似的产品。不要指望用一个效果跟人家差10倍的东西,非逼着小孩子去看,这个不现实,小孩子不买账。

张远:你们有做出跟好莱坞同样效果的、吸引小朋友的内容吗?

李兆欣:像郭帆导演说过,我们离好莱坞差15-20年,没办法。但是在一些产业链短的产品上,比如说绘本、线下活动这些,逻辑上我们可以提供超越他们期待的产品。把基础上做好,才能往工业化程度上走。

李蕊:我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在睿艺专门做素质教育行业媒体,服务于儿童的素质教育机构,我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业。

我从互联网出来之后首先选择的创业行业是家庭教育。我个人没有孩子,但有幸在家庭教育从业经历里面跟很多家长打过交道。对于好奇心这个问题,我想说,不是要怎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是请家长不要扼杀他的好奇心。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3-6岁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好奇心非常强,想象力非常强。3岁左右的时候大脑发育最旺盛,在这个阶段,我们做的是要如何让好奇心保留下来,而不是用固有的一些教育方式扼杀掉。当孩子对未知世界产生好奇的时候,家长要想着如何去鼓励他。我觉得我会从这个角度看得更多一点。

吕默默:我有三个身份,一个身份是科幻和科普作家,另一个身份是在一家科学教育公司做副院长,做研究方面工作。第三个身份是一位两岁男孩的父亲。

我自己做过好奇心相关的研究,3-6岁之间,8-9岁之间是孩子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被十万个为什么弄崩溃了,会扼杀掉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中国家长很大的误区。我的角度还是给孩子玩玩具,他有什么兴趣再引发他,配合他,这样他的好奇心顺其自然发展会比较好一点。

我小时候玩的机械、文具更多一点,现在我跟他玩的是乐高科技系列,很多齿轮的东西,我自己很喜欢,他现在可以拼出来简单的玩具,不到两岁这已经很厉害了。在未来,我还是会根据他自己的想法,他有什么好奇心,比如说天文、写作方面的东西,有想法的话,我会配合,顺着他的好奇心发展方向很重要,顺其自然。

包旭:我有两个身份,我是油画家,平时有一个工作是教孩子,也就是所谓的绘画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了解到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小孩是不缺少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的;上了小学后,有的小孩好奇心很强,有的小孩却是更关心(画作)像不像的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培养?就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培养他们。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每一次画画之前都要想很多的情节,把里面很多内容画出来,但是画面很散很零碎,具体形象需要解释给我,我才能知道。有的孩子想画得像,他脑子里有很多东西,但是第一步不知道怎么画,这个时候需要一步一步带他。我为什么要实行小班制,最多一对四?我给他们定的时间是两个小时,这样长的时间可以让孩子画完一幅作品。

李蕊:我看的案例多一点,就着老师说美育这方面来讲。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家宝贝从4岁半开始学画,他每一次都说,我们家宝贝画的东西全靠解释,一点也不像,中国家长更愿意说(画作)像不像。但在我们眼里觉得画不在于像不像。从不扼杀好奇心的角度来讲的话,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言行要注意,不要去问他像不像,而是听他讲那个故事,到底画的是什么。

包旭:关于如何提高孩子,光是这么画也行,编很多故事很有意思,但是怎么进步呢?不能只是一直画下去,我要给他规定一个每节课至少完成一个形象,尽量去画的准确一点,不是说像,而是说比例,不至于头太大,比如说画熊猫、老虎、狮子不要太夸张,有基本的比例,反复把这个形象差不多一点的时候就OK。经过几张以后整体水平提高,整体水平提高以后,他的想法会更多了,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多的东西了,这是对于这个孩子特点的提高。

李蕊:还是要给一点方向。

包旭:有的孩子速度快,有的慢,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孩子来定。

张远:现在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好奇心过于旺盛,兴趣也非常多,因为他们接受信息渠道更多。在不扼杀他们好奇心的前提下,怎么样可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好奇心的基础之上再对某一方面做一些更深入、持续的挖掘?

李蕊:其实有两类孩子,一类是接触的信息很多,他反倒什么都没有兴趣,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佛系;另外一类是好像什么都好奇,但是家长会觉得注意力不集中,不够专注。

我在碰到的家庭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在于:家长用什么方式来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和能力点?吕默默小时候愿意鼓捣那些玩具,这是很多男孩子都喜欢的,但不是所有男孩子都喜欢机械性的东西,什么是孩子喜欢的、什么是孩子擅长的,这是家长要关注的。

当我发现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的时候,我怎么支持他的好奇心,使其成为他自己的能力,这是最难的。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陪伴和支持,这是这个话题我愿意分享的。

吕默默:我刚开始写科普的时候,有一个编辑说你写的科普太专业,孩子们看不懂,你应该把你的身段放低一点,你要像跟一个孩子面对面谈心一样,告诉他科普讲的是什么东西,他才会明白。这么多年了,我写的科普一直遵从这个角度。

现在说教育。你发现孩子对什么东西有兴趣,有什么好奇心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抛开大人的思维,你要放下身段,蹲下来从孩子眼中看世界,你才会发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好奇心。

下一步你要观察,你看他一天两天有兴趣,三天四天还有兴趣吗?如果始终有兴趣,就和孩子定一个君子协定,告诉他:你要喜欢这个东西,我可以给你创造条件,但是你要坚持下去,并且你要跟我提出一个项目,你最后需要告诉我一个答案或者成果。

听起来我这种教育方法有点太严厉了,但是实行起来确实可行。可能我这个方法比较具体,不适合所有人。

李蕊:默默爸爸从家庭教育讲地特别专业,家庭教育有一个方法是,跟孩子如何达成约定,这个方法是让孩子选择方式,来达成他的约定和目标,这补充了我刚才说的“家长怎么支持陪伴孩子,让他的好奇心持续坚持下去。”

包旭:学前的孩子要让他多学一点兴趣,那个时候孩子还处于玩的阶段,学这个学那都挺好的,到小学的时候要适当做减法,哪怕到最后剩一个、两个,第二个作为附加的都可以。最关键从这个时刻开始,家长要陪伴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主题。比如说他会问你一些问题,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完成。完成的过程,你在电脑查不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带着孩子通过其他书籍、去书店去寻找。

张远:我们小时候,家长就是我们百科全书,什么问题都去问家长。现在孩子掌握了自己去寻找答案的途径,这个时候家长在解答孩子好奇心方面没有那么重要了,孩子想了解的东西可能家长完全不知道。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定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李兆欣:一个不是特别合理的比喻,家长要当一个“守门人”的角色。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都知道科幻小说《三体》,据我所知很多11、12岁小孩都看过。家长不需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子听,也不需要把里面所有可能涉及的东西都自己琢磨明白了,讲给小孩子听。科普、教育工作者会做这些事。

家长只需要确认一件事情:《三体》这本书小孩子能不能看。可能每个人有不一样的答案,比如小孩子应该在什么时间点接触这个东西,家长做这个判断就行,再往下的事情你不用管。

有的小孩子看完《三体》对宇宙社会学很感兴趣,有的小孩子看完以后感兴趣其他奇怪的东西。你千万别跟着小孩一起做阅读理解。家长要做的是决定门槛在哪里,也无所谓有没有科学标准,没有关系,自己决定。但决定之后家长自己千万别反悔,反悔对小孩很有破坏力,你本来说好可以看,结果你自己看着不对劲,你又说不可以看,这对他的世界观有伤害的,做好这件事情可以了。

李蕊:在这个问题上不敢给绝对回答,你没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没有那种焦虑,很多家长因为为人父母了,在现实中会受到约束。我更愿意把这个角色形容成教练。

比如球场上的教练,会告诉你规则,在这样球场上他有他的游戏规则。你得参与来踢,需要的时候作为教练还要陪你踢。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危险,当它超出风险界限的时候,教练会出来保护一下,但是在可控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试才会学会怎么踢球。

吕默默:以前没有做父母的时候,我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自从做了父母,我特别理解什么是中国式父母,可能很多人看美剧会了解当地的风俗,比如说这个孩子上了大学以后,父母完全不管,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在国内不会,在北京,没生孩子之前,就要想在哪里买房,在哪报名入托,上小学、中学、大学,都会归置好。

至于在培养孩子中担任的的角色,我认为家长应该是孩子的一个有责任的玩伴。玩的时候很痛快,等孩子玩完睡着之后,你要想他今天为什么这么玩,这么玩对他有没有损害,对他的方向有没有问题。做父亲的压力不仅仅是经济压力,还有对于孩子的焦虑,对孩子教育方向的考虑,要做一个有知识、有责任心的玩伴。

包旭:你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这一周提出说气泡怎么产生的?根据这个东西翻阅一些书籍,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找到很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感情和交流。在周末的时候开一个小会,孩子可以在家跟父母做一个总结报告。其实我觉得经常做一些有主题性或者陪伴式的交流是很好的方式。

张远:总结一下,关健词是陪伴,虽然不一定理解他们现在的世界,他们现在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你可以做到陪伴,陪着他们一起,让孩子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兴趣,对他们是关心的,跟他们一起成长和进步的。

张远:少儿编程在这两年是非常火的教育方向,很多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编程机构学习,相对其他类型的兴趣,编程更容易看到成果,孩子有什么兴趣可以演化成想法,这个想法又可以通过代码变成一个程序。但不是所有兴趣都像编程一样能见到成果。事实上,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某种技术和能力,而不光停留在好奇心阶段。

你们认为好奇心在什么样情况下能够转化成某种产品、某种创作?好奇心究竟应该是发散性,就应该让孩子们天马行空想象,还是应该让它更加有方向一点,能够有成果?

李兆欣:我想起几个月以前出了一套书,给小孩子的科幻小说合集,给这个书做宣传的时候提到一个说法:我们要正视一个事实,任何在孩子十几岁时我们以为火热的行业,我保证他二十几岁的时候这个行业衰落了。你们回想一下,哪个行业持续热了15年?没有,房地产的周期也就30年,15年正好是一个波峰和波谷,出现转折。这已经是最慢的周期了,别想这件事,没有意义。

有意义的是什么?人的基础能力不会变,我前两天跟很多人讨论一件事,为什么中国书都卖的不太好,有各种原因,有人提出来一个假设,是不是中国人白话文写作能力变差了?这想得太错误了,中国人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好。你仔细看一下那些会说故事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都在做路演。所有会说故事的、有能力的人都干企业了,故事说不好哪来的风投,不是能力变差了,是人家找到了能力变现更好渠道,怎么可能说故事能力不值钱?有一些基础能力不会丢,第一是会聊天的能力,第二记忆力,第三让别人觉得你可信任的能力,第四你对数字、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这些东西不可能没有用。

不要考虑那么具体的技术领域的问题,核心还是让你的小孩子跟其他同龄人一起去体验一下,更多是体验。他喜欢攀岩去攀好了,你放心他这辈子不会成为职业攀岩家,这个概率很低。很多职业作家小时候也不会讲故事,很多数学家数学也不好,这些都不要管他。他对某些东西的能力会转化的,底层能力恰恰是非技术性的,你让他在一些历史悠久,可以的传承活动中去体验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来总会有用的,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没人知道,可能跳皮筋跳得好都有用。

李蕊:编程这件事,我们有很多的合作方式,STEM科创类里编程内容是比较主要的,还有很多别的内容。编程是以6岁-12岁为主,从教培机构角度来讲,个别的最小到五岁。这些机构不是真正培养编程能力,6、7岁的孩子,它培养的是通过用线上编程培养思维能力,这是编程的意义;大一点的孩子则更多看到编程语言和实际的效果。

编程这件事情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之所以编程会火,是因为我们认为未来是AI的世界,要了解AI世界,学习编程是一个方向,但这只是一个可能。未来编程里面很蓝领的部分其实不需要我们来学,不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去学习编程,家长首先要理解:它是一种思维训练,其次才是说如果孩子真的出类拔萃,再把编程做为专项发展,否则的话,就更多聚焦在思维训练方面。

李兆欣:补充一下,李院长跟我说的意思是一样的,我刚才那个话是说给家长听的,不是给从业者听的,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要给12岁孩子找工作。如果这么想将来一定会非常糟糕,每一次高考报名跟毕业之后行业状态都出现了大量悲剧。关键是在于这个心态的问题。

李蕊:特别同意,这也是我想把STEM和编程跟大家分享的角度。

吕默默:编程这个东西我一窃不通。我可能写过各种各样的,天文地理、化学物理,但是唯独不碰编程。关于培养好奇心是发散性还是专注一些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分阶段。

2-8岁阶段,定下性来不太可能,你可以给孩子报很多班,你可以培养看他喜欢哪一个,这个是为了培养好奇心和科学思维方式,不是说一定要让他学什么,你不是在给孩子找工作,而是培养培养他的思维、眼光和眼界。他的眼界怎样,决定他未来怎么样,这方面的好奇心还是要培养,等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等他确定了想做什么事情,你再支持也不迟,这个培养是阶段性的。

张远:现场来了两位少儿科普方面的作者,一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另一位是从事少儿科幻方面的工作的吕默默。目前在这个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光是国内机构,还有漫威、好莱坞等。那你们提供的产品,是如何做到和漫威一样,对孩子有同样吸引力的?两位为此做了哪些工作?

李兆欣:小孩子是最挑剔的观众,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主观的情感加分。比如说国产动画,有的时候会出现没有宣发,但是网上会有大量粉丝做自来水,因为我们有情感加分,成人是这样的。小孩子只会关心说,“你这个不好看,我去看《喜羊羊》了”。这是对文化行业赤裸裸的考验,你是不是做出一个客观上胜得过同行的作品,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必须承认,即使有了《流浪地球》,整个行业还是和国外差很多,尤其是青少年视觉类产品,和国外差很远。首先产业方面就不成熟。现在的创作人才是有断层的,因为现在大部分写小说的人,是给成年人写的,甚至给特定成年人写的,这些成年人基本就是作者的同龄人,和作者有相同社会状态的同龄人。这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国内有一些实践上不错的青少年作家,跟国外的顶级产品相比,还是达不到人家那个状态。不是说跟《哈利波特》等世界级、现象级的作品去比,就跟青少年的电影比,比如说像《饥饿游戏》、《移动迷宫》,都是美国人会频繁出现的,隔两三年出一个系列,出几个片子,就是给青少年看的,拍摄的质量是成年人也过关的东西。这些情况国内远远达不到,这是整个产业层面的缺乏,从创作到制作,到整个定位、市场渠道都是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最容易做的,也是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出书。纸的东西、产业链条短的东西,最多到有文字有画面的绘本,就结束了。找到好的渠道,找到好的营销资源,比如说跟做青少年的媒体和垂直的渠道去做,这是目前国内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做了一些书和产品,我们和北岛老师有一个《给孩子的科幻》系列,但是大家确实看到了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整个文化产业是非常弱的。

不得不说现在小孩子消费的大量内容产品是国外的,这个东西太难做了,不是说找一个厉害的成人作家就行。你让大刘写给小孩的东西,他也写不了,这没有办法。

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因为现在有很多已经在做青少年文化类的第一线从业者,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合作开发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最希望的。

吕默默:还是举一个例子,因为我儿子喜欢看《萌鸡小队》,很低幼的东西,但是里面大部分教的是小伙伴友好玩耍的东西。作为一个科普作者,我会想里面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动画做得特别好。

回到科学教育的问题,在美国好莱坞自成体系的电影工业、青少年科学电影、纪录片、或者青少年电影,也有自己一整套体系,不用外界推的,但是国内是没有的,有可能你在国内这个领域做得非常好,但是你不会做科普,你做科普做得非常好,但是推动画片推不了。

有一个词叫“跨界”,如果更好合作的话,我做一个科普,你们来做脚本,你们做动画片的时候融入进去会更好一点,这样的产品会更棒一点,比如说大刘的小说《烧火工》是一个绘本,这个就非常好。是我儿子虽然看不懂,但是非常愿意看。但是国内这方面做的差强人意,希望各位从业者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一些。

李兆欣:现在《小猪佩奇》不流行吗?

吕默默:我不让我儿子看,太脑残了,里面的东西一点也不科学。

张远:科普作家爸爸的坚持,底线就是不让孩子看《小猪佩奇》。

吕默默:确实挺好看,但有些地方很不科学,有一个情景一只狼接着一只小猪过河野餐,小猪不是狼的食物吗?你怎么教孩子呢,这个东西我教不的,不看就OK了。

李兆欣:这不是扼杀孩子好奇心吗?

吕默默:好奇心是有,但是你不能灌输一些错误的信息。

张远:另外两位嘉宾从事艺术教育方面工作。据我所知,现在很多美术培训班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画出来一模一样的东西,你们在进行美育教育的时候,如何鼓励而不是扼杀孩子对美术方面的兴趣?

包旭:小孩不缺好奇心,这种方法有时候是对的,我一开始没有走入绘画这个职业,在初中的时候看《七龙珠》,一开始就是临摹,画漫画书的人物,没有人教我。我再小一点,画一些简单的。这就是描摹阶段,包括古人、原始人在墙壁上画,也是按照牛是什么样,基本形态画出来的,这不只是一个描摹,是观察力和记忆力的训练。

试想一下,让你对照一个现实中的东西画出来,其实是比较难的。但如果有一张图片可以参照,刚开始你描摹下来会比较容易。我们不是一味教他,而是教他观察,比如说身体大小比例,长短、颜色,颜色规律是什么,逐渐结合一些现实中的写生,但是这些都是技法。

李蕊:睿艺不是做美术类教育,是服务于很多艺术类机构,艺术类机构里面美术是细分品类,我觉得更重要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想清楚我们把孩子送去艺术班的目的是什么。从美术角度来讲,细分赛道细分机构非常多,有做传统的画画的,也有讲究创造力和感染力的,就已经不是单纯美术了,这种美术机构不但是画画,也用一些不同材质做一些手工东西,做一些鉴赏和活动

站在家长的角度,让孩子去艺术机构,选择美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希望培养艺术感染力的话,你选择的机构会不一样;但是如果我的孩子,有一个阶段喜欢画画,我想让他去尝试一下,有可能这个家长选的机构就没有那么高。家长送孩子去素质教育类的机构,要想清楚目的,不是单纯让他学一个技能,可能学的是自身的修养,是对艺术的感受,我觉得这个要想的比较清楚一点,对孩子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发展才能起到作用。

您可能感兴趣

【郭美美道歉视频:为自己曾经的“年幼无知”和“荒诞行为”真诚道歉】

【郭美美道歉视频:为自己曾经的“年幼无知”和“荒诞行为”真诚道歉】

12月16日,刚出狱不久的郭美美在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了一条“自省”视频,为自己曾经的“年幼无知”和“荒诞行为”向公众真诚的道歉。郭美美...

【2019年12月北京英语四级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9年12月北京英语四级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9年12月北京英语四级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通,北京地区成功报名的考生可于12月3日起登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网站(http: cet-...

 [[莲都]丽水儿科门诊爆满,这波流感来势汹汹!医生说,千万莫慌!]

[[莲都]丽水儿科门诊爆满,这波流感来势汹汹!医生说,千万莫慌!]

这段时间天气不是很稳定忽冷忽热又到了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市区的医院儿科门诊爆满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何春风发了条朋友圈提醒各...

百万骑士团明镜计划全英雄培养攻略:人文篇:

百万骑士团明镜计划全英雄培养攻略:人文篇:

日向,获取难度:★★★★★推荐指数:★★★★★整日懒散摸鱼的人文学院院长,被动各种增幅,回合无限叠加,越打越肉,越打输出伤害越高,...

高校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_

高校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_

中国青年网威海12月17日电(通讯员马柯欣邓媛祯陈文颖)《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

[合适的方法培养感知力]

[合适的方法培养感知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儿童感知力发育的重要性,纷纷向萤嘉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才是感知力?怎么样培养它呢?萤嘉告诉你:儿童感知力发育是一...

出格行为不断!CBA急需划定道德红线|

出格行为不断!CBA急需划定道德红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杨屾)12月15日晚,当北京北控队在主场大胜卫冕冠军广东宏远队后,球迷又开始在网上重复当...

微信删除的好友怎么找回?最新恢复教程出炉!

微信删除的好友怎么找回?最新恢复教程出炉!

微信删除的好友怎么找回?在微信上,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号或者QQ号搜索来添加好友,但是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如闹矛盾就把对方删除了,或者不...

大湿级Cos美图欣赏 妹子穿着清凉让人遐想无限_

大湿级Cos美图欣赏 妹子穿着清凉让人遐想无限_

《太吾绘卷》主美木桶专访:幸运的半个圈外人人物沼雀游戏历史上的今天:《国王密令》在日本发售游史以来银河正义使者游戏历史上的今天:《...

朝向太阳的地方 ——记前进中的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幼儿园|

朝向太阳的地方 ——记前进中的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幼儿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倾洒在这片绿色的乐园,这里便奏响了欢快而生动的旋律。这里是一片神奇的乐土,太阳从这里升起,春天在这里播种。这里...